新闻中心

德林环境工程:垃圾处理市场小利润低?两个突破口探索低值废弃物“中国模式”

2020-04-16  1797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物质消费水平大幅提高,中国生活垃圾产生量迅速增长,环境隐患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以前端分类、两网协同为突破口,探索低值废弃物的回收处理模式,加强再生资源产业体系与城市环卫体系的衔接融合,是再生资源产业未来发展的重点之一。鉴于我国已经陷入了“垃圾围城”的困境,垃圾分类是迫在眉睫的减量之举。特别是在低价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利用方面, 由于其资源价值低、回收成本高,一直处于再生资源回收与垃圾处理的交叉范围内,一方面回收主体缺少回收利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加重了城市垃圾运输处理的负担。为了探索符合国情和垃圾处理现状的垃圾分类“中国模式”,多地加快了推广步伐。有关人士认为,想要成功推行垃圾分类,仍需完善法制法规,近期实现大分流,未来走向细分类,强化群众分类意识,重构生活垃圾网络。

前端分类模式渐成主流

执行垃圾分类,首先应充分考虑目前已有的固体废物管理规划所确定的末端处理技术。做好终端处理与前端分类的良好衔接,才能提高垃圾资源化效率。应针对采用生化、焚烧、卫生填埋等不同方式的终端处理设施,设定各自的前端分类功能。例如,焚烧前通过垃圾分类减去不可燃烧物,以提高燃烧值;填埋前通过分类减去部分可回收物,以提高填埋场使用寿命、增加了资源回收率;对垃圾进行生化处理前,经过合理有效的分类,才能达到处理和产品质量控制效果。末端处理工艺决定垃圾分类方式,只有末端处理工艺与前端分类相匹配,从事生活垃圾收集、运输作业服务的企业才会按照垃圾分类要求进行规范收集、运输,社会单位和个人对垃圾进行的分类投放才不会徒劳无功。

生活垃圾分类应该从物料回收为导向转变为物料回收和垃圾处置双导向。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应首先根据废品回收市场的收购品种做好回收,然后按末端处理工艺技术要求对丢弃的垃圾进行分类。这一垃圾分类原则所引出的“近期大分流,远期细分类”模式,是目前国内垃圾分类的主流模式。这一模式强化了废品回收系统和垃圾处置设施的有效衔接,有利于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运输、处置和资源回收利用管理体系的完善。

两网融合重构生活垃圾网

长期以来,我国的生活垃圾和再生资源系统一直处在两网并行的模式之中,在每年约1.5亿吨的生活垃圾年产量之中仅有27%为可直接回收部分,进入到再生资源网络。而余下73%的生活垃圾中仍有40%为低值回收物,却由于技术及设备等局限,回收率过低而和不可回收垃圾混合在一起直接焚烧或填埋处理,造成资源浪费,中国城市每年因垃圾造成的资源损失价值在250亿元至300亿元。

生活垃圾网络由政府主导,其收集、运输、处理过程成本普遍偏低,即使在市场化运作模式之下,也同样是由政府买单,垃圾收费不够时,会有政府补贴,这使得生活垃圾网络得以长期持续经营;而再生资源网络则以市场为主导,一线回收人员过多、回收站、分拣中心、集散基地等高层级递次减少的金字塔模式使得再生资源网络的运营逐渐陷入困境,废品回收价格普遍呈下行走势,大批中小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回收企业盈利情况趋于恶化。回收市场出现“利大抢收,利小不收”的状况。再生资源回收市场“失灵”,政府应进行干预。“两网衔接”可以实现垃圾分类减量和垃圾经济高效处理;是再生资源跨跃转型的可行路径,符合再生资源行业公益属性定位,可调动地方财政扶持积极性;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刚需,能够提升供给活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改革创新。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系统的两网融合是重新盘活再生资源回收市场的有效手段,也是完善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形成垃圾分类处理“中国模式”的必然化趋势。因此,以前端分类、两网协同为突破口,探索低值废弃物的回收处理模式,加强再生资源产业体系与城市环卫体系的衔接融合,是再生资源产业未来发展的重点之一。